全文长 20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3分钟
随着新学期的临近,各中小学校又将迎来一批新教师。作为新教师,当务之急是要尽快站稳讲台;诸如此类的话题,各大媒体虽然说得很多了,但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毕竟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为了遵循规律、坚持常识,笔者思来想去,还是想给新教师们再唠叨一下,希望大家能做到以下“四个多”。
一是多听课。为了上好课,我们应多听课,这是我们上好课的“捷径”。因为我们只有多听课,才能从师傅和其他老师身上悟出上课应该抓住的要领,才能为自己的上课提供方法上的指导。
况且,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是不一样的,换句话说,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特点,比如,有的教师在教学引入时很有新意,一下子就能吸引并打动学生;有的教学语言风趣幽默,常常令学生捧腹大笑,且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习得知识和技能;有的板书设计犹如一幅风景画,不仅一览无余地把一堂课的教学要点展示在黑板上,而且字也写得很漂亮,使得学生在课后都不忍心擦去板书;有的时时在关注和鼓励学困生的学习,充分彰显了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有的总是挤出时间让学生在课堂内完成作业,真正把减负落到了实处……
因此,我们除了百折不扣听好师傅的课,还要见缝插针听其他老师的课,这样的博彩众长和多多益善,既能改变我们的教学认知,又能打开我们的教学思路,更为提高我们的教学能力奠定基础。
与听课相对应的是评课。也即听课以后,我们还要养成评课的习惯。换句话说,听课以后,我们的评课要紧紧跟上。如果不评课,我们的听课犹如“黑熊掰棒子”,听了这课,忘记那课,听得再多也于己无补。
实际上,评课就是一种倒逼机制。因为要评课,要言说,要发表意见,要说“行话”,而不是空话、套话、虚话和废话,我们的听课必须更加认真,思考也必须更加主动、更加深入,这样才能产生自己的想法,才有利于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教学能力。
二是多备课。刚开始,我们在上课时可能会出现慌慌张张的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是备课不到位所致。其实,教案是上课的“施工图”,换言之就是我们只有把教案写清楚、写明白了,也即真正把课备好了,我们的心里才有底,我们的上课才不会慌张。
因此,我们一定要把心思和功夫花在备课上,而且要用更多的时间、耐下性子去读透教材,尽可能多的选读相关文本;为了读出自己对教材和文本的理解,我们既要独立思考,又要让读和写齐头并进,还要把所备的要点熟记在心,以便上课时能脱稿讲课,而不再看教材、看教案,这样讲课的肢体语言会更丰富,讲课也更加灵动、更有激情,更能顾及学生的感受。
另外,我们要重视备好学生。这是备课最重要和最难的地方,我们千万不能疏忽。比如,我们在教学某一节课时,学生到底会遇到什么困难和问题,或者说那些学生会学得比较顺,那些学生会比较堵,我们事前不是很清楚,因为他们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毕竟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如果我们对此不重视,不下一番功夫去分析和研究学情,教学有可能无的放矢,劳而无功;所以,我们要通过课前测试、从作业和试卷中收集信息以及交谈等,把学生的底子摸清楚,这样备课才能更加全面、更加扎实,我们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有了保障。
三是多记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为在上课过程中,我们随时都会产生各种想法,包括学生也有许多“闪光点”,当然也会产生许多不足或遗憾,但这些恰恰是教学的生成性资源,所以,我们在课后既要认真复盘回忆,又要及时记下来,然后再进一步分析、归纳总结、提炼,并把它们积累起来,那么,这些资源自然就变成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它们不但能帮助我们不犯同样错误,帮助我们少走弯路,而且能帮助我们快速成长。这是我们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我们要有意识去培养这个习惯。
四是多相处。也就是我们要和学生多处在一起。因为教育学说穿了就是人学,人学就是关系学。如果我们自以为是,自认为了不起,总是居高临下,颐指气使,上课以后就走人,甚至连学生的名字都不去记,或者动不动就训斥和谩骂他们,他们怎么会接近我们,即使有问题也不敢问,即使有事情也不想请教,这样的师生关系,教育教学的效果怎么会好呢?
相反,如果我们平易近人,民主、开明、和气、大气、谦逊,和学生的关系很好,师生之间感情很深,他们对我们就会无话不说,他们就会高度认可、胜任和喜欢我们,进而既喜欢我们教的学科,也喜欢其他的学习。这是我们教好书育好人需要依靠的重要力量。
这就提醒我们要“走下讲台做教师”,要经常走近学生,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经常听取他们的心声,及时回应他们的合理诉求,同时要放下架子,降低姿态,和他们打成一片,和他们一起读书,一起写作,一起打球,一起踏青,一起劳动,一起玩耍,争取做一个“不像教师的教师”,争取做一个学生真正喜欢的老师。
总之,纵观以上“四个多”,可能都是些了无新意的“老话”,也即都是老生常谈,但“老话”可以“新说”,“老生”可以“新谈”,“旧事”可以新做,只要我们用心用情用力做到以上“四个多”,我们就能真正站稳讲台,我们就能站着教书,我们我们就能更快地成长自己。愿以上“四个多”与大家共勉之!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奉化区教育服务管理中心)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作者丨周建国
编辑丨智库君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