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上海经济网  今天是 2024年05月19日 星期天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

【兴证策略】百亿基金经理如何看十大问题?TMT、半导体、新能源下半年有无机会?

前言:基金二季报已经披露完毕,我们摘选了全市场主动偏股型基金的百亿基金经理季报核心观点,汇总整理成近期市场较为关注的十个问题,一探百亿基金经理们对于2023年下半年市场以及热门行业投资机会的看法,供投资者参考。

一、如何判断下半年市场投资机会

二、如何看待TMT投资机会?

三、如何看待半导体投资机会?

四、如何看待新能源投资机会?

五、如何看待新能源车投资机会?

六、如何看待军工投资机会?

七、如何看待消费投资机会?

八、如何看待医药投资机会?

九、如何看待金融地产及央国企投资机会?

十、如何看待港股投资机会?

一、如何判断下半年市场投资机会?

张坤(易方达基金):展望未来,按照国家的远景目标,我国在2035年的人均GDP目标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也是我们构建组合的一个重要基本假设,我们认为组合中公司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增速会超越GDP的增速,并且这些公司有较强的业务壁垒和护城河,能够将收入增长转化为利润和自由现金流的增长。如果投资者认为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依然能实现,目前遇到的困难和悲观可能只是前进路上的小波折。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对组合未来的内在价值增长依旧有信心,而且悲观的市场预期已经反映在了低估值中。我们预计未来组合内在价值增长有望至少投射为类似幅度的市值增长,除此之外,投资者还将获得一个未来股票回归合理估值的期权。

内容来源:《易方达蓝筹精选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第二季度报告》(20230720)

李晓星(银华基金):我们持续看好高质量发展的方向,看好下半年的经济信心回升。高质量发展的映射在于低碳经济和国家安全,这两个板块上半年调整幅度不小,交易拥挤程度基本得到了解决,后面更多会反应相关的业绩增速。经济信心回升的映射主要在于数字经济、医疗健康和美好生活,毕竟现在消费降级成为了不少人谈论的重点,但我们相信随着经济信心的回升,美好生活的追求依然会是消费的长期趋势,这些提到的领域是边际变化最大的方向,无论是业绩趋势还是信心趋势。

内容来源:《银华心佳两年持有期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第二季度报告》(20230719)

朱少醒(富国基金):尽管目前数据上呈现的复苏力度还不是很强,但我们应该看到是积极的因素还是在缓慢发挥作用的进程中。更要重视的是市场的整体估值处于长周期中很有吸引力的位置,当下权益市场处在较好的风险收益区间。放在更长的时间维度,我们相信当下所面临的重重困难终将找到解决的出路。投资者当前选择承受市场波动对应的预期回报水平的是相当合适的。

内容来源:《富国天惠精选成长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LOF)二0二三年第2季度报告》(20230721)

傅鹏博(睿远基金):展望下半年,总的需求或依旧疲弱,从同比角度而言,或面临边际改善因素,如国内上游原材料成本端的缓解,上市公司盈利基数的下降等,而海外需求或比预期好些。考虑到上半年市场依旧处于调整阶段(除了TMT,传媒和中字头板块外),整体估值处于历史偏下分位,如果能够选出一批基本面转好、估值合理偏低的股票,或能带来远期不错的收益。基于此,我们将结合上市公司中报和经营数据,不断调整和优化组合,多角度和客观评估公司成长空间,谨慎把握好估值,尽力控制好净值的波动。

内容来源:《睿远成长价值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第2季度报告》(20230720)

刘彦春(景顺长城基金)4月份以来整个政策面保持较强的定力。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希望能有更多的高附加值行业能够涌现出来。产业升级、经济转型方向肯定是对的,但目前这个时点,需要思考新兴产业和传统行业的关系问题。我认为,新兴产业和传统行业更多是一个相互支持或相互咬合的关系,而不是一个彼此之间互相抢资源的关系。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得到传统行业的支持,包括新能源、半导体在内的一切新兴产业,均都需要解决发展资金来源以及产品卖给谁的问题,从这个维度看,若传统行业持续的低迷下去的话,新兴产业可能也会失去创新的动力。

因此,在当前这个时点,我们认为政府应该出台一些需求侧政策,能够把经济大盘稳住,让经济转型在总量平稳向上的过程中进行,这样经济转型会更顺利、更健康。尤其目前阶段应想办法提振企业家的信心,特别是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的信心,这类企业才是就业的主力军,有助于修复各经济部门资产负债表,让整个经济的内生动力尽快恢复。

内容来源:《景顺长城新兴成长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第2季度报告》(20230721)

秦毅(泓德基金):展望下半年,市场预期目前过于悲观,目前经济实际上已经接近底部区间,往后看,经济会逐渐向上,市场有望相较基本面提前转好。经济弱复苏过程中,会有一定的波动和反复,3-5月的宏观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过程。然而,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积极的变化正在发生:一方面,政策端已经明显,从降息开始,稳增长政策会持续出台;另一方面,预计三季度库存会见底,补库需求叠加经济自然触底回升,下半年经济会迎来逐渐复苏。展望下半年,市场预期目前过于悲观,目前经济实际上已经接近底部区间,往后看,经济会逐渐向上,市场有望相较基本面提前转好。经济弱复苏过程中,会有一定的波动和反复,3-5月的宏观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过程。然而,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积极的变化正在发生:一方面,政策端已经明显,从降息开始,稳增长政策会持续出台;另一方面,预计三季度库存会见底,补库需求叠加经济自然触底回升,下半年经济会迎来逐渐复苏。

内容来源:《泓德睿源三年持有期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第2季度报告》(20230720)

施成(国投瑞银基金):2023年二季度,国内经济进入逐步复苏的状态,但复苏的速度慢于市场的预期。从政策角度,我们认为政策倾向于新兴产业彻底出清后,再推动发展。故虽然在弱复苏情况下是成长股的行情,但上半年成长股的表现更稍偏主题,主题演绎的时间和规模,比我们预想的更长和更大。我们倾向于认为,2023年全年的行情可能都会更偏成长一些,因为市场刚从两年的熊市中复苏过来。后续成长的演绎,有可能实现虚实的切换,业绩成长股会迎来机会。而在经济没有进入过热的情况下,龙头公司在复苏前期阶段表现会更为突出。

海外来看,中美、俄乌都有出现改变的可能,这也为未来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了较好的环境。目前A股的投资人,更多关注于中美贸易战以来的脱钩,我们的看法是,“再全球化”可能实现,但会以和以前有所差别的方式展开,比如中国公司的全球工厂扩张等。

内容来源:《国投瑞银新能源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第2季度报告》(20230714)

王崇(交银施罗德基金):在此时间点,我们更愿意做部分优质大盘价值/成长股的中长期股东。经过两年半的持续调整,以消费服务为首的很多优质大盘股估值已经具备吸引力,很多优质消费品股票处于历史估值较低位置。虽然,国内较弱的宏观环境较难带来短期业绩超预期,但我们相信这些优质企业的竞争力能够带来其盈利的持续增长。以跨年视角来看,中期提供稳定收益回报可以期待,尽管这些优质消费服务类股票没有目前热门股票的快速赚钱效应,但中期承担的风险也较小。

内容来源:《交银施罗德新成长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第2季度报告》(20230720)

章晖(南方基金):最近3年看似很热闹的市场,但是要赚到钱却不容易。一方面,近年来内外部宏观环境错综复杂,上市公司盈利增长的不确定性加大,在没有清晰的盈利趋势背景下市场跟随风险偏好频繁波动。另一方面,我们也一直在观察这几年市场交易结构发生的一些变化——股票市场的真实流动性没有想象中那么乐观。我们统计市场中的主要的机构投资者(公募,外资,保险)在A股流通市值中的占比,从2016年-2021年合计比例从不到9%提高到接近18%。然而2021年之后,这个比例没有继续提高甚至略有下降,其中保险和外资的占比处于持续下降态势。同时,最近3年上市公司数量却保持每年400家左右的增长,目前已经突破5000家,如果再考虑到北交所和港股通,实际可投资标的较2014年接近翻倍。虽然现在日均成交量大约1万亿,但是平均对应到单票流动性上可能仅相当于2014年牛市的一半不到。新发基金在经历了20/21年的亢奋之后,由于持续缺乏赚钱效应也开始进入周期性低点。根据我们的经验,这部分新增资金入市可能要等到市场回暖12-24个月之后才会有明显的迹象。因此,如果没有特别大的宏观拐点,未来市场将会持续呈现出存量甚至减量博弈的交易特征。

内容来源:《南方阿尔法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 2023年第2季度报告》(20230721)

周克平(华夏基金):在产业主题的另一方面,我们认为是经济正在缓慢复苏的事实,全球进入主动去库存周期的尾声,中国的房地产和地方债务风险在逐步化解,随着市场的调整,复苏的斜率预期在从60度调整到15度之后,我们看到近期不论是港股、新能源、半导体、还是医药、消费,都已经回到了2022年Q3疫情放开前的位置,在人员流动、交易活跃度提升、商机提升、资产负债表逐步修复之后,随着利润的修复,我们认为经济有望进入自然缓慢回升的周期中,目前的市场整体处于较低水位,处于投资性价比很高的阶段。

内容来源:《华夏创新未来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LOF)2023年第 2 季度报告》(20230719)

二、如何看待TMT投资机会?

李晓星(银华基金):科技方面,AIGC人工智能技术革命推动下的TMT方向是今年以来的最大热点,无论海外还是国内市场相关AI标的均有较大涨幅。AI产业在突“技术奇点”后,将进入新一轮成长周期,但需要关注的是AI发展不会一蹴而就,中间也必然会有曲折,包括数据隐私、道德伦理等潜在风险,可能造成板块后续波动。投资机会上,“卖水人”硬件先行的算力产业链,在业绩兑现上先于AI应用。算力是支撑AI新基础设施中的重要生产力,海外芯片龙头给出超预期的业绩指引,海外算力投资在上修,我们判断国内算力建设在政策扶持下将会跟进。随着未来国内通用大模型正式发布,国内大模型应用有望迎来百花齐放,但逢“AI”必涨的第一阶段已经过去,未来需要更多关注运营数据和业绩的兑现。

内容来源:《银华心佳两年持有期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第二季度报告》(20230719)

杨锐文(景顺长城基金):俄乌冲突已经证明了钢铁洪流已经失效,现代比的是信息化,背后就是AI和半导体。换句话来说,国家竞争表象是军事实力的竞争,实际上是AI与半导体的竞争。尤其ChatGPT的横空出世,更是为大家指明了AI的突破口,让我们看到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到来的希望,GPT有望接替当年的互联网给全球经济带来一场效率革命。无论从安全角度还是从效率角度,全球主要经济体和主要的企业都会疯狂投入在AI和半导体上,这几乎是不可阻挡的产业趋势。

内容来源:《景顺长城成长龙头一年持有期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第2季度报告》(20230721)

胡宜斌(华安基金): 1.尖端技术突破和科技创新:中长期来看,全球在半导体、新能源、新一代通信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仍将持续诞生产生创新带来的新机遇,每一次产业创新和技术迭代,都蕴藏着弯道超车的机会。随着我国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不断突破,我国制造业优势有望由劳动力成本驱动转向技术和创新驱动,未来国内一大批企业将伴随各领域的尖端技术突破,不断成为占领全球创新制高点的独角兽,在整个过程中,我们有望长期看到这些企业主营收入持续增长、市场份额持续扩张和ROE的持续上升。

2.数字经济和AI带来的创新周期:(1)我们密切关注并始终坚持配置一部分科技创新在物联网、元宇宙、工业互联网、AR/VR、云计算的应用,同时继续紧密挖掘并跟踪人工智能在新渠道、新技术、新硬件、新形态的投资机会;(2)我们高度认同AI将不断改变人类生活,我们高度重视AI和IOT产业共振形成的全新商业机会,以及,AI在B端和C端应用的创新生态。

内容来源:《华安媒体互联网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第2季度报告》(20230721)

刘苏(景顺长城基金):人工智能是今年以来市场最火热的话题,不少人认为这将是媲美电力、半导体、互联网这种级别的技术进步。纵观历史,当人类社会出现巨大技术进步并带来社会生产效率极大提升的情况出现时,这种技术进步的影响会持续几十年,直至变成社会的基础设施,无处不在。在此过程中,投资机会通常不是一蹴而就。对笃信价值投资的投资人而言,面对大的技术进步时,既要对技术的进步保持敏感,也要遵循价值投资的基本原则:实业思维、能力圈、护城河、安全边际,我们需要尽力在变化的世界中找到不变量。人工智能技术如今仍在快速发展过程中,行业格局也仍有诸多不确定性,我们也在努力学习,希望能在三类机会中找到竞争力可维持的企业:第一类是有可能出现的未来占据人工智能“生态位”的企业,即人工智能相关的玩家都不得不使用其产品的公司;第二类是具备“卖铲子”型的商业模式的企业,即为人工智能玩家提供具备独特差异化的辅助工具的公司,第三类是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进步能够降低运营成本或强化自身经营优势的公司。

内容来源:《景顺长城竞争优势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第2季度报告》(20230721)

李元博(富国基金):我们认为人工智能的产业趋势刚刚开始,并以极快的速度在各行业进行渗透。从行业的集中度来看,上游的大模型企业未来一定是高度集中的,马太效应会带来大模型应用时成本快速地降低,从而带来更多的受众。在以算力为核心的硬件层面,需求的爆发式增长是确定的,但更加偏短期爆发,因为目前是各企业研发大模型最积极的时候,对训练用算力的需求非常迫切。下游的人工智能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在办公、软件开发、广告营销、网络游戏、电商购物等领域我们均跟踪到了人工智能的应用在逐渐落地。这将极大提升下游企业的运营效率,甚至会在某些行业改变其商业模式。我们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经过了概念期的阶段,后续的投资会更加集中在AI产品落地的公司和行业中。

内容来源:《富国创新科技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二0二三年第2季度报告》(20230721)

莫海波(万家基金):我们看好生成式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产业革命。下半年,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有望落地,我国科技公司的大模型有望服务广大消费者和企业客户,围绕大模型的各类应用创新浪潮有望开启,相关创新产品有望在三四季度落地,部分领先企业的AI产品有望开始兑现收益。展望下半年和未来几年,人工智能有望逐渐走向千家万户,赋能软件、教育、营销、游戏、社交、影视、医疗、智能驾驶、机器人等多个行业,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内容来源:《万家品质生活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第2季度报告》(20230720)

三、如何看待半导体投资机会?

蔡嵩松(诺安基金):芯片板块二季度表现乏善可陈,主要原因在于两大细分领域芯片设计和芯片设备受制于经济复苏低于预期以及欧洲日韩等美国盟友的联合打压。但是,之前强调的未来行业依然不变。

芯片设计板块:从2021年四季度开启的芯片产业下行周期,随着疫情落下帷幕,目前基本处于低位区间。产业端一季度库存水平接近正常,各厂商二季度毛利率水平见底。伴随着疫后经济恢复,未来需求端将对设计板块持续拉动。同时我们应该觉察到,随着chatgpt的问世,人工智能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将影响几乎我们所有的行业,或将成为未来最强的产业趋势。海外引领,从算法大模型持续迭代,到各种应用接入AI,再到算力芯片的突飞猛进,产业进展迅速。而算力几何级的增长和边缘侧硬件的拉动,都是未来芯片需求的重要增长。新需求将让芯片周期拐点提前到来。

芯片设备材料EDA:美国对中国半导体的制裁已经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暨2022年10月7日美国半导体出口新法案对我国晶圆厂极限施压之后,进一步的制裁已经乏善可陈。国内晶圆代工厂一方面加速扩产成熟制程,另一方面在国内设备厂商的配合下,继续研发攻克先进制程。虽然美国的制裁对我国先进制程的扩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另外一个角度看,芯片设备的国产化率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在全球晶圆扩产处于下行周期的大背景下,国产替代进程加速对设备材料EDA板块的拉动,很可能会超预期。

内容来源:《诺安成长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第2季度报告》(20230721)

杨瑞文(景顺长城基金):半导体制造是全球最复杂、最高科技的产业之一,但它的技术演进大部分时候并不属于颠覆式创新,更多的是微创新,需要对工艺和细节不断的深耕、攻坚和打磨;半导体的规模和技术工艺的积淀很重要,在过去没有限制的时候,客户更多考虑的是价格、配套和质量稳定性,那么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连试用机会都没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机会意味着没有迭代和进步。温水煮青蛙,最终结局不言而喻。制裁和打压并不是洪水猛兽,更重要是唤醒了所有中国企业自主可控的动力。当我们的企业有了机会,一切皆为可能。我们拥有天量的工程师,我们足够的吃苦耐劳,只要下游肯给机会,假以时日,就一定能做好这个产业。

回顾半导体发展史,我们会发现以华人为代表的东亚人在半导体领域是具有统治力的影响,半导体的制造中心从欧美转移到中国也是有历史的必然性的。究其原因还是半导体的制造是一项非常辛苦的活,长期穿着防护服,身上不能带通信设备,上班如坐牢一样各种限制,因此,做好半导体制造需要很强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很高的纪律性,这是东亚人所具备的特质。因此,从上世纪 80/90 年代开始,日本、中国台湾、韩国的良率就比美国本土高一截,美国半导体工厂的成本居高不下,导致了整个半导体制造从欧美向亚太转移。即便是现存的美国本土工厂的工程师也是以华人为主,即使不考虑制造环节,无论芯片设计环节还是 EDA 软件,这些环节的龙头公司也大部分都是华人掌舵,我们深信中国人有做好半导体的天赋和能力。

内容来源:《景顺长城电子信息产业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第2季度报告》(20230721)

茅炜(南方基金):我们坚定看好国家产业升级的大方向,半导体是工业发展的基石,以几千亿美金的市场规模支持了几十万亿美金的庞大下游市场。2023 年,我们认为半导体将会迎来自主可控和周期拐点向上的共振。

第一,国内成熟制程半导体制造产业链的自主可控将加速,同时保持对先进制程的追赶,在政府和产业界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对半导体的自主可控更加乐观,国产化率将持续提升。

第二,景气下行的消费电子半导体领域,价格和库存等指标已经接近周期底部,需求的向上波动会带来供给端补库存,有望迎来景气上行拐点。

第三,高景气高需求的赛道,包括汽车芯片、功率半导体、高端工控芯片、特种装备芯片等领域,2023 年将持续高增长。

内容来源:《南方信息创新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第2季度报告》(20230721)

曾鹏(博时基金):我们持续关注人工智能对半导体的需求拉动,以及半导体国产化进展情况。我们根据下游驱动力,将半导体行业划分为宏观经济驱动的周期类半导体,国产化驱动的半导体设备材料,人工智能驱动的算力半导体,新能源和军工需求驱动的功率/特种半导体等四大细分行业。我们注意到,二季度西方国家针对中国人工智能所需的关键芯片施加了更为严格的限制,这将影响到中国人工智能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同时也对半导体国产化,尤其是人工智能芯片所需的先进制程国产化提出了更为紧迫的要求;另一方面,这也为国内相关企业打开了市场空间,推动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更加坚实地发展。周期角度,我们认为人工智能技术正逐步与智能终端技术融合发展,包括混合现实 MR,人工智能手机的持续发展迭代,将推动新的终端技术创新,并驱动新的半导体需求。此外,随着全球宏观经济的企稳复苏,包括存储、驱动等特定类型芯片价格表现出了见底迹象,我们预计三季度周期类半导体也具备较好的投资机会。

内容来源:《博时半导体主题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第2季度报告》(20230721)

李晓星(银华基金):半导体板块我们做了一些调整,兑现了一些累计涨幅较大的国产替代方向,主要包括半导体设备、材料、零部件环节。在股价位置、市场预期较低的景气复苏方向,我们的看法边际转向积极,左侧布局了一些设计标的。全球半导体下行周期接近尾声,经历了过去几个季度的去库存,有望在今年下半年重启上行周期,向上弹性取决于各下游需求恢复的力度。

内容来源:《银华心佳两年持有期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第二季度报告》(20230719)

四、如何看待新能源投资机会?

李晓星(银华基金):电动车方面,行业的去库存和价格战已经进入尾声,中游盈利的下行在上半年逐步体现,下半年来看,国内的需求还在逐步修复,欧洲的需求已经有加速的迹象,美国的高增长也在预期内,整个板块股价调整的时间足够长幅度足够大,悲观预期基本上都得到了体现。当前的位置我们更加积极地看多。整车、电池和中游材料的盈利虽然都有所下降,但竞争格局也在发生积极的变化,龙头公司的盈利能力还在持续超预期,我们主要聚焦在后续盈利能力见底后保持稳定以及海外占比较高的环节。

光伏方面,硅料产能的扩张带动产业链价格快速下行,潜在需求在快速增长,这个产业大逻辑并没有发生变化。上半年的调整更多是交易结构和股价位置的因素,对于格局的担忧已经充分pricein,很多股票跌到了估值非常便宜的位置。从单位盈利上来说,有些辅材环节的盈利已经见底回升,主产业链里面的高效产能依然是供不应求,这些环节的龙头公司我们还是继续看好。

风电方面,23年的装机增速值得期待,虽然二季度的出货节奏略有放缓,但我们继续看好。上游零部件的盈利修复在一季度已经体现,估值也相对合理;海风的装机节奏有所延迟但趋势没有变化,往后看积极因素更多,仍然是空间极大的环节,相关公司的估值和股价也调整到了具有吸引力的位置。

储能方面,行业整体仍然处于爆发期,但竞争在变得更加激烈,此前估值走在盈利前面,但经过上半年大幅度的股价调整之后,估值和增速的性价比开始匹配,逐步进入可以加仓的阶段,我们也更加积极的看多。

内容来源:《银华心佳两年持有期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第二季度报告》(20230719)

郑澄然(广发基金):本基金集中配置的光伏储能板块二季度表现仍然一般,产业趋势仍在、业绩持续兑现,但因增量信息较少、审美疲劳,在存量博弈的市场中,资金持续流出。展望下半年,硅料和碳酸锂价格预计呈现出大幅下行的趋势,在整个产业链降价的背景下,终端成本大幅下行,有望进入光储平价的元年。光储平价后,有望突破光伏装机的瓶颈,同时带来储能从1到100的需求爆发。从个股层面分析,我们仍然相信,在光储平价催生的下一轮需求爆发背景下,前期经过充分调整的光储标的会有较强的表现。

内容来源:《广发高端制造股票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第2季度报告》(20230720)

崔宸龙(前海开源基金):我们看到包括光伏、锂电池、绿电运营商等新能源行业的基本面依然优异:光伏逐步摆脱了上游硅料的产能瓶颈限制,硅料价格出现了大幅下跌,供给量实现快速增长,在未来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硅料供给预计将会保持充裕,这对于光伏的生产量有极大的帮助。预计行业将会迎来出货量的快速增长,在各种新技术的加持下,光伏发电效率将会快速提升,整个社会的绿电转型进程将会更加顺利。锂电池方面,虽然市场依然担忧2023年国内的销量增速,但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车企加速拥抱新能源汽车,消费者的选择更多。新能源车相对于传统燃油车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同时储能市场预计将会继续保持爆发态势,国内和海外的大型储能将会爆发增长,欧美等海外国家的户用储能大概率保持高速增长,这些应用都会保持对于锂电池需求的增长。绿电运营商受益于上述的光伏和锂电成本降低和效率提升,对于电站的投资成本会逐步下降,回报率进入上行周期。上述三个主要看好的方向大概率将会在2023年继续保持盈利增长,行业规模快速扩大。

内容来源:《前海开源公用事业行业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第2季度报告》(20230721)

陆彬(汇丰晋信基金):过去几年,新能源行业迎来了高速发展期,大量资本开支带来产能的快速释放,一方面推动了行业渗透率的飞速提升,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行业竞争格局变化可能影响盈利水平的担忧。从全球角度看,无论是新能源车还是新能源发电,依然处于较低水平,整体渗透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而新能源产业链的优质公司基本都在中国,还具备较为广阔的发展市场。从我们持续跟踪的新能源车、光伏、风电出货数据看,都在持续向好,部分细分环节的需求已经高于年初预期。虽然行业的增速相较前几年出现下降,但产业链不同环节的龙头竞争格局的确定性也相较之前更加清晰。我们基于较为中性的假设和估值,对中长期的市场空间和份额进行判断,我们认为行业优质公司在当前时点的隐含回报率已经较高,投资价值凸显。

内容来源:《汇丰晋信低碳先锋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第2季度报告》(20230721)

郑泽鸿(华夏基金):二季度,新能源板块依然处于下跌趋势中。从周期成长的框架来看,目前无论是光伏产业链还是新能源车产业链,大部分环节均处于产能释放周期,因此,从产业链价格层面,未来1-2年很难看产业链价格的上涨。但产业链经过了2022年和今年上半年的调整,很多环节价格已经跌到了相对底部的位置。比如产业链最上游的碳酸锂和硅料环节,价格在过去半年均有较大幅度的下跌。硅料和碳酸锂做为产业链扩产难度最大的环节,价格都已经跌到了相对底部位置,那其他环节的调整更为充分。比如光伏产业链的胶膜,锂电产业链的电解液,均已经调整到了龙头公司微利,二线公司不赚钱的程度,价格再往下的空间已经很小。因此,基金经理认为未来两年新能源产业链整体将进入量增价稳的投资阶段,龙头公司能够依靠量的增长获取稳定的业绩增长。市场对于新能源板块已经较为悲观,龙头公司的估值现在已经非常有吸引力。

内容来源:《华夏能源革新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第2季度报告》(20230720)

刘畅畅(华安基金):新能源发展带来的从能源产生到使用的巨大变革,使得这一产业链虽然短期面临一些需求或供给端的压力,但它仍会是未来拉动经济增长的主线。目前整个产业链股价和估值已经有了明显的调整,市场预期处在低位。我们认为市场过度担心竞争加剧而忽视了行业体量的快速增长,忽视了诸如碳酸锂价格下跌带来整个产业成本大幅下降的现实。并且部分制造环节存在比较高的技术壁垒,或者部分制造业本身并没有获得超额的利润回报,这些因素会使利润率的调整相对有限。我们认为,横向对比其他行业,新能源的渗透率仍然不高,其体量增加对上下游的企业会形成不断增强的边际拉动。当前估值下,我们在这一领域会保持一定的配置水平。

内容来源:《华安文体健康主题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第2季度报告》(20230720)

五、如何看待新能源车投资机会?

李晓星(银华基金):电动车方面,行业的去库存和价格战已经进入尾声,中游盈利的下行在上半年逐步体现,下半年来看,国内的需求还在逐步修复,欧洲的需求已经有加速的迹象,美国的高增长也在预期内,整个板块股价调整的时间足够长幅度足够大,悲观预期基本上都得到了体现。当前的位置我们更加积极地看多。整车、电池和中游材料的盈利虽然都有所下降,但竞争格局也在发生积极的变化,龙头公司的盈利能力还在持续超预期,我们主要聚焦在后续盈利能力见底后保持稳定以及海外占比较高的环节。

内容来源:《银华心佳两年持有期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第二季度报告》(20230719)

杨锐文(景顺长城基金):对于新能源智能车板块,我们相对上个季度更加乐观了。首先,在电动化领域,经过一年半的急剧调整,产业资本也从盲目过热瞬间冰冻,新能源车反倒是走向越来越健康的方向。尽管经济复苏还是比较弱势,但是,新能源车的增长动能依然较为强劲,毫无疑问,电动化的大趋势已经是不可阻挡了。锂电产业链也进入落后产能逐渐淘汰阶段,具备成本优势的企业预计在这一波产能出清时期展现自身强大的竞争力,而当前电动化板块估值泥沙俱下,这带来很多错杀的机会。其次,在汽车零部件领域,核心逻辑将由国产化率提升进阶为全球市占率提升,我们可以看到国内一些汽车零部件企业逐渐在海外布局设厂,配套海外车企,凭借成本优势和配套服务不断的抢占海外市场份额。最后,在智能化领域,国内外车企通过引入AI加速智能化的推广,同时L3自动驾驶的加速落地也在助力行业的发展,我们期待那么一天,消费者尝试了智能汽车驾驶的乐趣后,再也回不去非智能汽车的时代,正犹如当年消费者尝试了电动车后,再也回不去燃油车的时代一样,未来汽车板块更多的机会可能来自于智能化,而非电动化。汽车是一个巨大的产业链,也是我们国家的优势产业,我们坚信,未来会有一批批国内的整车和零部件企业逐渐走向世界的舞台,成长为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企业。

内容来源:《景顺长城成长龙头一年持有期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第2季度报告》(20230721)

杜洋(工银瑞信基金):2023年二季度,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扭转了一季度的悲观预期,实现了较快增长。国产品牌推出了具有较高性价比的新车型和改款车型,市场份额提升趋势明显。随着供给的增加,价格竞争依然存在,车企之间的份额出现了一定分化,头部车企集中度提升。头部品牌在高端价格带上推出了新车型,其科技含量和消费者体验取得了较高的评价,获得了不错的订单、销量成绩,开拓出新的市场空间,带动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向高端化发展。海外市场方面,欧洲市场需求恢复,美国市场虽然刚推出金额较高的补贴法案,但由于其国内车企新车型推出力度不足,导致销量增长速度低于预期。为了匹配当地政府和车企客户的本土化配套要求,国内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在海外投资设厂,发挥制造优势,扩大市场空间。碳酸锂经过一季度的大幅降价,二季度价格企稳,动力电池产业链排产量恢复增长,但由于部分环节新产能投放,价格水平和盈利能力仍有下降压力。我们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长期的发展前景依然保持乐观态度。

内容来源:《工银瑞信新能源汽车主题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第2季度报告》(20230720)

施成(国投瑞银基金):新能源汽车方面,目前状况和我们预期比较接近。销量、库存、价格、预期都到了一个比较极限的状态,已经处于衰退的末期。随着需求的恢复,未来 2-3 年的时间都会持续向好。

目前我们对于这轮上升期的幅度还是比较乐观的,因为经过两轮洗牌,企业之间的差距已经拉开。龙头公司在行业低谷的情况下,虽然单位盈利下滑,但从财务上看,仍然展现出一个很好的投资回报率。而锂电行业虽然爆发力弱于上一轮周期,但空间依然巨大,龙头公司的估值水平我们认为都有较大的修复空间。

内容来源:《国投瑞银新能源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第2季度报告》(20230718)

李瑞(东方基金):就电动化而言,我们一直强调新技术方向。就产业自身演变看,技术变革带来的细分渗透率提升,复合集流体、一体压铸、氢能等,这些环节从 0 到 1 的变化,推动产业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关上市公司盈利和估值的双击。

就智能化而言,随着 AI 技术的进步,自动驾驶正孕育较大的变化,爆发性较好的整车以及配套供应链,比如光学器件、域控制器、声学、空气悬挂、线控底盘等是我们关注的方向。

就产品周期而言,不同细分行业、公司和产品的发展阶段都不尽相同,这也是我们重要的关注点。

内容来源:《东方新能源汽车主题混合2023年第2季度报告》(20230721)

六、如何看待军工投资机会?

李晓星(银华基金):国防军工行业基本面和股价处于周期性底部,基本面看好军工行业需求重启。估值方面,回溯五年,大部分行业龙头的PE处于历史估值分位数5%以下。展望未来,由于军工行业进入壁垒较高,格局稳固,军工各细分行业龙头业绩也有望重新向上。我们优选调整较大、国产化率较低的军工芯片,摆脱供给端约束的导弹链以及有望加强建设的军工信息化方向,同时关注无人机等新兴产业。

内容来源:《银华心佳两年持有期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第二季度报告》(20230719)

何崇恺(易方达基金):2023年二季度军工板块表现亮点较少,指数成份中表现较好的有人工智能、卫星、船舶等概念相关的公司。造成军工板块二季度优质白马公司表现一般的原因主要是市场对于军工板块2023年及以后业绩快速成长的确定性产生一定质疑。但是我们认为随着下半年军工需求端的“中期调整”落地,军工行业的需求将得到再次明确,市场将重新恢复信心。未来5年军工板块依旧处于持续中高速增长的态势中,同时经过2022、2023年上半年的调整,多数优质军工白马股的估值已经处在相对较低的位置,因此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2023年是军工行业承上启下的重要年份,众多新的装备型号正在加速定型,这也带来了未来军工长期需求端的确定性。

军事实力是大国综合实力较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美两国军事实力的较量也将影响未来5-10年全球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基于此,我们看好未来5年军工板块的超额收益表现。在军工板块内部,我们看好(1)受益于自主可控、信息化提速的军用电子板块;(2)受益于军用飞机放量的飞机、发动机产业链;(3)高精度、低成本、智能化导弹、远程火箭弹产业链;(4)以钛合金、碳纤维、高温合金、隐身材料为代表的先进军用材料板块;(5)受益于股权激励加速落地的国企改革板块。

内容来源:《易方达国防军工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第二季度报告》(202307220)

曾鹏(博时基金):展望下半年,随着军工集团排产有望明朗、板块内部“新质新域”等关注度提升,板块有望迎来新一轮β改善。在预期改善前提下,飞机、发动机等主机厂与军方需求关系紧密、上游电子元器件等环节具备一定前瞻性,率先受到市场关注。“新质新域”布局下,卫星互联网、遥感等领域,随着上游发射、制造、运载等市场化能力提升,中下游系统、平台端技术能力提升,下游应用场景拓展,叠加数据要素政策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助力产业化等,产业链建设速度加快。下半年随着国资委持续发力国企改革及国企企业价值重估,军工板块整体β有望进一步改善。

内容来源:《博时军工主题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第2季度报告》(20230721)

七、如何看待消费投资机会?

李晓星(银华基金):消费方面,二季度经历了强预期强现实到弱预期弱现实的快速回落,大部分消费成长股都遭遇到较大的估值调整,市场将一些中长期逐步消化的慢变量,如人口结构、经济转型等,较大程度的放大在消费龙头公司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给予了较大的估值折价。对于食品饮料、家电等相对格局较好的领域,我们认为龙头公司的壁垒依然能够维持多年的稳健增长,目前估值性价比很好。对于新兴的消费行业,当下确实还在挤泡沫的阶段,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理性,优质公司也会脱颖而出。

内容来源:《银华心佳两年持有期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第二季度报告》(20230719)

杨锐文(景顺长城基金):市场同样对消费板块处于极度悲观的状态,但是,我们反倒是乐观了。疫情的疤痕效应会逐步消退,现在毋庸置疑是较差的时候,消费会走向复苏。但是,未来消费的机会不一定会和过去的机会是一样的,在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之下,消费升级和降级会同时发生。地产时代的落幕同样会冲击一部分消费行业,但是与此同时,这也会让居民支出转向于新型消费。新消费的崛起是为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与向往所致。伴随着用户作为消费“主人”意识的全面觉醒,那种“生产什么就卖什么,我卖什么你就买什么”的“卖方市场”消费观念和“唯价格论”早已被摒弃,消费者越来越重视产品本身,懂用户以及能顺应用户心智诉求转变越来越主导未来的消费,能为用户创造价值、传递价值的消费品牌会越来越有价值。

内容来源:《景顺长城成长龙头一年持有期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第2季度报告》(20230721)

胡昕炜(汇添富基金):二季度以来,资本市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担心较多,导致消费、服务、周期、金融等与中国宏观经济相关性较高的行业回调较大。尽管市场偏悲观,但我们仍然看好中国经济增长的空间,看好中国消费持续稳健增长的潜力。下半年,我们预计,伴随着经济活动持续正常化,居民消费信心有望增强,进而驱动消费行业回暖。我们坚信中国的增长潜力,看好中国消费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内容来源:《汇添富消费行业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第2季度报告》(20230721)

秦毅(泓德基金):食品饮料为代表的消费板块。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消费板块没有如预期一样强势复苏,而是和经济一样同处于弱复苏状态。这是因为疫情期间国内居民资产负债表受到了一定程度影响,使得消费复苏状态在春节、五一的强劲反弹与盛况之后出现疲弱,并反复波动。接下来,消费弱复苏趋势较为确定,且目前该板块估值已具备相当吸引力。

内容来源:《泓德睿源三年持有期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第2季度报告》(20230720)

焦巍(银华基金):回首日本当年,在居民家庭消费支出见顶之后,白酒出现了总量见顶但低度化、特定名称化的趋势。这背后对应着消费场景的变化和延伸,消费人群的个性化和多元化趋势。对应回中国市场,我们认为不排除白酒竞争格局重现白电化的态势,一方面单纯每年涨价、压库存的模式遇到挑战。另一方面少数头部企业和地方特色企业在这一竞争格局激烈化的过程中持续集中。对于化妆品和医美投资,我们认为把握住“K”型结构的龙头和口红效应更为重要。

内容来源:《银华富裕主题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第2季度报告》(20230719)

韩威俊(交银施罗德基金):展望2023年三季度,消费将继续复苏。由于每一个节假日都是消费脉冲的旺季,我们预计中秋、国庆将迎来消费行业的全面复苏,特别是二季度表现较为疲软的中档消费。展望后续的每一个消费旺季,消费复苏的斜率将越来越快。

从行业复苏的情况来看,可选消费的复苏依然是三季度值得重点关注的方向,但是其中分行业、分个股都将出现比较明显的分化。今年从年初开始,我们的个股调整基本上围绕着,打破行业的限制,将所有消费公司放在一起去作比较这样一个思路。寻找在消费弱复苏现实下,能够为未来做好新的准备的公司。

从消费整体估值水平来看,大部分优质公司的动态估值水平已经降低到历史较低水平,主要是因为:(1)国内消费复苏较慢,特别是春节后,内资对于消费持仓出现继续下降或者分层。(2)二季度,由于海外利率仍然处于较高水平,人民币汇率出现一定贬值,导致外资的流入和流出出现较大的波动。从外资持仓来看,二季度整体消费持仓水平继续降低至2022年十月左右水平,为历史上较低的水平。

我们对三季度的消费相对乐观,中秋、国庆可能会出现略超预期的弱戴维斯双击。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依然坚持自下而上选股,通过研究,(1)寻找二季度好于一季度,三季度好于二季度的公司;(2)寻找2023-2025年业绩确定性较高的公司作为长期持有标的。

内容来源:《交银施罗德品质升级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第2季度报告》(20230720)

八、如何看待医药投资机会?

葛兰(中欧基金):展望2023年三季度,医疗行业整体处于稳步恢复中,国内外的投融资环境也都在筑底。虽然宏观环境会对医疗行业产生一定程度影响,但优秀企业长期增长的驱动力并未出现重大变化,而创新也依然是行业成长的最强动力。

从供给端看,经过多年的洗礼,国内创新药企整体研发管线布局已经更加理性,并且2023年也是产品管线临床数据集中公布大年,部分企业已经出海做产品授权,这些不仅是创新能力的体现,未来也可能会体现在业绩和估值的双重提升。此外,国内的创新药服务企业也逐步形成了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在部分细分领域达到全球领先水平。我们认为,相关企业的竞争力更多地体现在平台技术和管理能力,龙头企业的市占率仍将持续提升,保持较高的景气度。

从需求端看,居民对消费性医疗及医疗服务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包括减重、阿尔茨海默症等领域都不断有新的研发突破,但依然有大量临床需求未得到充分满足,创新药及创新器械都有着广阔的成长空间。

整体而言,医疗板块的估值已经相对较低,且是较为典型的刚需行业,我们医疗投研团队依然看好其长期投资价值。

内容来源:《中欧医疗健康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第二季度报告》(20230721)

李晓星(银华基金):在当前位置,我们对医药并不悲观,过去十几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医药是个长牛行业。在任何经济周期里都有好公司。尤其是当前人口老龄化、产业创新升级的背景下,医药行业中具备核心竞争力、符合产业趋势的优秀企业值得长期投资。

内容来源:《银华心佳两年持有期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第二季度报告》(20230719)

赵蓓(工银瑞信基金):中药行业持续受到政策支持,新冠和流感等呼吸道疾病拉动呼吸感冒品类OTC药品的需求,中药处方药公司受政策变化和临床诊疗恢复的影响,增长有望加速,相关公司2023年业绩处于向上周期,尤其是一季报后业绩表现亮眼,市场对中药行业关注度明显提升。我们认为现阶段市场对中药行业的预期不低,且整体估值水平有所提升,但短期二季度行业业绩趋势较好,下半年基药目录调整等利好政策有待落地,中药行业政策环境持续改善,行业beta性机会仍将持续,因此维持超过基准的配置比例。

医药创新产业链的基本面表现低于预期,全球和国内的生物医药投融资数据较为低迷,龙头CRO和CDMO公司订单展望和项目数量有所下修,尤其以国内需求为主的临床前CRO公司基本面承压,中美国际关系的变化也成为影响相关公司估值的因素。我们判断CRO和CDMO行业的下行压力比此前预期更大,且此轮下行周期的影响因素更为复杂,因此适度减持了相关行业公司。目前相关公司较低的估值已经反应市场对CRO和CDMO行业预期的下调。

受到宏观经济环境和5-6月二阳的影响,消费医疗二季度需求恢复一般,说明2-3月的需求高增长可能部分是由于疫情放开后挤压需求集中释放导致的。随着经济的持续复苏,我们预期今年下半年消费医疗的需求仍将逐步恢复。我们继续持有消费行业中业绩确定性较高的龙头标的和存在业绩估值弹性的alpha标的,仍然看好近视防控渗透率提升、种植牙降价放量和医美等中长期行业趋势。

内容来源:《工银瑞信前沿医疗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第2季度报告》(20230720)

秦毅(泓德基金):医药等估值处于历史底部的板块。由于过往集采及医保谈判等政策原因,医药板块估值已处于历史极低水平,且持续了近1年。2022年Q3开始,行业中的一些企业逐渐从集采的冲击下逐步走出,且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未来随着行业基本面和业绩的持续落地,此板块也将有机会迎来较好的投资机会。

内容来源:《泓德睿源三年持有期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第2季度报告》(20230720)

吴兴武(广发基金):在龙头公司一季报的驱动下,中药板块迎来持续上涨。中药行业集采政策是近期市场关注的焦点,总体而言,本次中药集采降幅既体现了政策对中药行业的保护,也体现了中药并不能免受集采带来的降价影响。预计中药行业将进入细分领域分化时期。

消费医疗和严肃医疗在经历了短暂的反弹后出现增速下行的迹象,未展示出增长持续超预期的趋势。伴随着当前国内资产价格滞涨,医疗消费的恢复可能仍需时日。

CXO受困于国内早期研发萎缩和海外需求不足,增速放缓。国内低水平高重复的创新药研发阶段已成为过去式,将导致研发服务体量受到影响。受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医药行业融资数据持续走弱的影响,海外早期研发增速也开始放缓,并在今年传导至国内早期研发相关企业。

当前医药行业总体处在一个基本面偏弱势的阶段。国内外的需求向上拐点尚未出现,技术进步的进程需要时间。上一代的龙头公司核心竞争力尚在,但是需要拓展新的能力才能抵御行业周期的下行。

内容来源:《广发医疗保健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第2季度报告》(20230720)

丘栋荣(中庚基金):港股医药科技股估值回归理性,具有较大的创新可能性,1)药械产品具全球竞争力,格局正清晰。大量资本从涌入到退潮,生物医药产业升级迅猛,培育了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企业家,至今内外压力下重回理性与专注;2)供给引领需求。医药技术的持续升级,反哺刺激高质量的医疗需求。人口老龄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过程中,需求确定性高,具备消费韧性;3)低位置高赔率。港股医药行业受海外流动性等因素压制,持续调整,例如一些“18A”的生物科技公司市值已低于净现金,公司抑或产品角度,都具备较好的投资回报率。

内容来源:《中庚价值领航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第2季度报告》(20230715)

郑磊(汇添富基金):年初,我们看好医药在疫情后时代下的三条主线:复苏、安全、创新,其中我们主要加强配置了复苏逻辑下的板块配置,主要包括医疗服务、药品、耗材等,尽管消费和科研产业链还处于弱复苏的过程中,相关子行业在上半年的表现较为一般,但我们仍然看到了优质公司的增长势能。国内医药政策释放了比较明确的修复信号,特别是对创新的鼓励和支持,因此我们进一步增持了创新药、创新器械等相关资产。此外,当下我们看到一些长久期资产现阶段成了冷门行业,这可能也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投资机会。

内容来源:《汇添富创新医药主题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第2季度报告》(20230721)

九、如何看待金融地产及央国企投资机会?

李晓星(银华基金):随着房地产政策的边际变化,我们判断下半年整体经济形势也将环比好转。房地产极大程度影响银行的资产质量,在房地产核心数据好转之前,政策的支持力度不会减弱。我们看好银行资产质量的好转,以及估值的修复。相比对公银行,零售银行的基本面改善较为缓慢,但估值分位在历史低位,适合以时间换空间。保险公司的负债端增速较快,但资产端较低的利率水平也将拉低其预期投资收益率水平。对于地产股,我们认为在增量有限的背景下,还是要选择有份额提升潜力的央企为主,并辅以销售阶段性较强的地方性国企。

内容来源:《银华心佳两年持有期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第二季度报告》(20230719)

丘栋荣(中庚基金):估值处于历史低位的价值股,重点关注供给端收缩或刚性行业,及其在需求复苏情况下的潜在弹性,主要行业包括:基本金属为代表的资源类和能源运输公司,大盘价值股中的地产、金融等。其中地产,1)房地产需求大盘不振,但结构上已确定性利好头部的优质房企,未来需求提振惠及的仍是这些头部企业;2)土地出让市场热情不高,房企坚守回报要求,新开工数据隐含未来新房供应不足的问题,有利于头部企业的优质供给;3)房地产行业被投资者厌恶,估值水平极低,优质房企具有高回报潜力。尤其港股地产股相对A股更便宜,对应的分红收益率水平极高,其隐含的预期回报水平很高。

内容来源:《中庚价值领航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第2季度报告》(20230715)

董理(兴证全球基金):我们主要看好三个方向的投资机会。首先经济逐步企稳回升,流动性维持充裕背景下,以半导体、电子等为代表的科技类行业景气度有望触底回升;其次国内经济处在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节点,受益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未来政策支持,竞争格局良好的央国企龙头也具备较好的投资机会,如电信和电力运营商等;最后部分周期行业此前隐含了较为悲观的经济预期,在稳增长政策推动下,周期反转或带来投资机会。

内容来源:《兴全趋势投资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LOF)2023年第2季度报告》(20230721)

周雪军(海富通基金):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我们在相关各领域已取得丰硕成果,随着未来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加深,中国传统优势企业存在新一轮增长机会,二级市场的优质公司存在被再定价的机会。

内容来源:《海富通改革驱动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第2季度报告》(20230721)

十、如何看待港股投资机会?

李晓星(银华基金):港股互联网板块股价位置和估值都是底部位置,而基本面从去年下半年就出现持续上行的状态。在反垄断、流量红利消失的大背景下,降本增效仍是未来一个阶段互联网板块业绩持续上行的重要因素。同时,在AI产业崛起的当下,我们认为港股的核心互联网公司最有可能抓住AI浪潮下的机遇,使得自身的体量上个台阶,结合当下的估值水平,有望迎来业绩估值双升的行情。

内容来源:《银华心佳两年持有期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第二季度报告》(20230721)

丘栋荣(中庚基金):港股医药科技股估值回归理性,具有较大的创新可能性,1)药械产品具全球竞争力,格局正清晰。大量资本从涌入到退潮,生物医药产业升级迅猛,培育了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企业家,至今内外压力下重回理性与专注;2)供给引领需求。医药技术的持续升级,反哺刺激高质量的医疗需求。人口老龄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过程中,需求确定性高,具备消费韧性;3)低位置高赔率。港股医药行业受海外流动性等因素压制,持续调整,例如一些“18A”的生物科技公司市值已低于净现金,公司抑或产品角度,都具备较好的投资回报率。

港股互联网股兼顾确定性和成长性,1)供给格局带来确定性。消费继续复苏和用户习惯不可逆,平台的渠道价值仍有稀缺性,竞争相对可控,互联网产业链平台议价能力凸显,叠加降本增效,大幅度提升利润水平和盈利质量。2)价值链纵深扩张引领成长性。政策温和,创始人回归有望增强组织创新的信心和活力,AI等新技术手段带来新机遇和调整,进一步夯实核心业务和探索高价值场景。3)互联网板块呈现出系统性的低估值特征,回购进一步增强股东回报,市场可能过度低估了其收入端的韧性以及高估了非理性竞争带来的利润不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上海经济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收藏
0个赞
转发到: